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間,新界鄉議局基金主辦了一連七次、每次三場的本地非遺工作坊,面向全港3-18歲學生,介紹及傳授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,包括「基圍操作技藝」、「舞貔貅」、「客家話、客家山歌、哭喪歌及哭嫁歌」、「蝦膏蝦醬製作技藝」、「漁民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」、「淡水魚養殖技藝」及「鰽白魚骨裝飾製作技藝」。本活動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資助,並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,以及耀中幼教學院合作籌備。
在七次工作坊中,我們邀請每次活動的導師,錄製了介紹非遺項目的訪談,並擷選工作坊現場的精華片段,剪輯成七集紀錄片。未能親身參加工作坊的觀眾,也可以透過紀錄片,瞭解非遺項目之精髓。
1. 基圍操作技藝工作坊
2023年6月24日,暮色四合之時,我們帶隊來到米埔自然保護區,參觀全港惟一仍以傳統方式操作的基圍,並現場觀摩工作人員收穫基圍蝦的過程。
WWF的遷飛路線保育規劃及培訓經理Fion,在室內為學員們講解了基圍的歷史、操作原理和生態價值。之後,學員乘車前往基圍,實地研習如何利用潮水落差,輕輕鬆鬆就將塘中大量基圍蝦裝入網中。不僅如此,工作人員還仔細介紹了基圍蝦的品種、結構等生物知識。不少年紀較小的學員, 還是第一次親手捉起活跳跳的基圍蝦,放在掌中認真觀察呢!
2. 舞貔貅工作坊
2023年11月4日、5日及11日,香港溫健安龍獅體育總會的溫健安師傅為「新界傳統文化節」的小學員們,帶來精彩趣緻的「舞貔貅工作坊」。
溫師傅不僅詳細介紹了舞貔貅的歷史淵源、文化功能和民俗特徵,更向在座學員傳授舞貔貅的基本步法,以及鑼鼓鐃鈸演奏技法。在學習了基礎動作之後,學員還要進一步練習,如何與隊友配合。
經過三個小時的講授與演練,完場前,學員們已經能夠組織起一隊鑼鼓帶三隻貔貅的小演出了!
3. 客家話、客家山歌、哭喪歌及哭嫁歌工作坊
2023年11月4日、5日及11日,劉鎮發教授與張國雄博士為大家帶來妙趣橫生的口頭文化盛宴。
首先,劉鎮發教授簡單介紹了客家話的發音要點,教大家用客家話數數、描述顏色。接著,劉教授拿起各種瓜果蔬菜,讓學員們猜猜,客家話如何稱呼它們。小學員們連猜帶矇,現場一片笑語歡聲。
有了客家話的基礎發音打底,接下來,張國雄博士開始教大家唱客家歌啦!張博士為大家介紹了山歌、哭嫁歌與哭喪歌在演唱場景及社會功能上的分別。然後,現場每位學員拿到一副竹板。真是沒有想到,這樣簡單的樂器,竟能打出諸多變化,令客家歌謠聽起來更顯悠揚。
4. 蝦膏蝦醬製作技藝工作坊
2023年11月18日及25日,蝦廠老闆首先介紹了蝦膏蝦醬在本地生根的歷史背景,然後詳細講解原材料、磨製、晾曬、發酵、保存和運輸的每一個細節。在大澳豐沛的陽光下、海風中,小學員們除了瞭解蝦膏蝦醬的歷史淵源、製作材料、製作器具之外,還嘗試了推蝦桶、曬蝦膏、攪拌蝦醬和蝦醬裝瓶等工序。
5. 漁民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工作坊
2024年3月16日及17日,學員們在歷史學者羅家輝博士的引導下,登上了一條虛擬的本地漁船。在船上,學員們先認識了十種不同的海魚,並學習將他們分為兩大類。然後,羅博士一一講解兩類魚的特徵、習性。
除了關於魚的知識之外,在漁船上還需要瞭解海水和天氣。因此,羅博士又以若干小遊戲,向學員們介紹了海水鹽度、潮汐和颱風等知識。
6. 淡水魚養殖技藝工作坊
2024年3月9日及23日,文化節的學員親身到訪魚塘,瞭解淡水魚養殖這項本地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首先,學員們在魚塘旁邊的工作間,聽魚塘主人文言先生介紹香港常見的淡水魚品種、本地魚塘養殖歷史、產業發展興衰等背景知識,並瞭解了魚塘一日晨昏、一年四季的運作週期。
然後,文伯伯打開茶几上一袋袋魚糧,一種一種向大家介紹。原來,什麼魚吃什麼糧,可不能亂吃,因為不同品種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完全不同。聽完介紹,小學員們還可以摸摸、聞聞魚糧,比較一下不同成分的魚糧,在質感、氣味上有什麼不一樣。
之後,文伯伯帶著大家走出戶外,先後參觀了魚塘、蝦塘、魚塘捕撈作業、地下水汲取設備、鹹淡水勾兌設備、曬塘與水鳥生態等等。
7. 鰽白魚骨裝飾製作技藝工作坊
大澳「魚骨佬」馮啟仁先生自幼成長於漁家,早年經祖父口授鰽白魚骨裝飾的製作要義,長年銘刻於心。至退休後,馮生傾注全幅心力,保存與發揚魚骨裝飾的技法。除了鰽白魚骨砌雀鳥,馮生還遍試本地海魚,更創製出「黃花魚製蝴蝶」、「鱸魚製天蛾」、「門鱔魚製螳螂」、「牛鰍魚製甲蟲」等風格迥異的魚骨作品。
小學員們現場欣賞了諸多魚骨工藝作品,又瞭解了魚骨裝飾在大澳漁家的文化歷史,然後觀摩馮生親自示範如何用八件鰽白魚頭骨,拼砌出栩栩如生的雀鳥仙鶴。之後,每位學員獲發一套材料,現場製作了屬於自己的魚骨雀鳥裝飾。